天津教育报 |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办学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培养优质人才的关键环节。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标准。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教育强国的战略高度,围绕师德师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出台《日博体育,日博best365官网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日博体育,日博best365官网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系列相关文件,为我们深刻认识新时代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存在困境以及推进路径提供了思想指导。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师德”通常指教师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高校教师的师德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在处理因从事高等教育活动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时,例如师生关系、同事关系、教师与学校的关系等,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师风”一般指教师个体因为职业道德素养而形成的行为作风。高校教师的师风是指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等职业行为中所体现的精神风貌。于高校教师个体而言,师德是内涵,师风为表征;师德与师风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内在统一。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既是规律的要求,也是实践的需要。
首先,高校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这是教育的性质决定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不同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虽有不同,但对教师的要求都是高标准的,服务于当时社会的教育目的,这是师德师风的第一要素。新时代,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所必须面临和回答的基本问题。而破题的关键就是高校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高校教师首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承担起引导、组织、教育广大青年才俊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实现个人价值的使命,自觉维护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其次,高校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要求。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施教者必先受教、得道。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广大高校学子答疑、传道、授业、解惑,引导广大高校学子诚意、正心、修身、报国。各个类型的高校,尽管专业设置、课程计划、具体培养目标各不相同,但都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功能发挥。作为高校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指导者,高校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才能有效地履职尽责,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因此,教师不但要有学高为师的学养、身正为范的职业追求,也要有自树树人的师德涵养。
再次,高校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育对象身心成长特点决定的。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不一样,其认知也是有规律的,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教师的教育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因噎废食,要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是学生的标杆,对学生具有引领作用,教师的师德师风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高校教师必须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德行统一。
最后,高校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服务等多重功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对新时代背景下发展高等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教师的师德师风是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办学水平的高度和育人质量,所以,实现高校高质量的内涵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一支师德师风高尚的教师队伍。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
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门大开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丰富多样的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充斥着整个社会。一些高校教师在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以及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中,陷入盲目享乐、利欲熏心、骄奢萎靡等思想泥潭中。这导致高校教师队伍出现了师德师风失范和败坏的迹象,表现如下。
个别高校教师把自身职业作为一份谋生工具,缺乏教育者的身份认同感,没有职业的使命感。此类教师立德树人意识淡薄,满足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重视;教学敷衍,教学不够精益求精,不愿与时俱进地更新知识,不主动开展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而且存在急功近利、重量轻质的问题,各项行为都以个人的经济收益为导向。个别高校教师私德败坏,学术不端、收受礼金,与同事甚至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背离了神圣的教师职业形象,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再有,受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影响,急功近利,过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缺乏奉献意识。上述问题,不但影响到人才的培养指向,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着力点
高校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之义,但良好的师德师风不是天然形成一蹴而就的,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师德是教师个体的自我修养和外在的职业发展、社会规约、德行教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而非教师单纯依赖个体的道德追求和觉悟提升等自我涵养而形成并固化下来的。教师的师德养成不但需要个体的主动修为,还需要有外在的师德教育、制度规约、典型引领、环境滋养等养成机制。新时代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一是通过师德教育提升高校教师对师德的理性认知和价值认同。教师的师德养成首先建立在教师对师德规范的理性认识。师德是在长期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职业规范,是一种社会的普遍认知,教师需明确应当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但是这种上升到理性的认知不是教师天然就具有的,需要通过系统的师德教育内化为自己的职业价值。这一方面需要将师德的规则、价值标准等要求传授给教师,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师德教育的实践活动,增进教师对师德的情感认同,提升对师德的思维能力及加强对正确师德行为的不断实践。教师对师德规范的客观性和价值认同越深刻越全面,遵守师德要求的信念就越坚定、师德行为就越规范,所以,要加强教师对师德规范的认知教育。在高校,通常每学期都有师德课及每年一次的师德建设月活动,推动师德师风教育。
二是加强制度的规约和典型示范教育及违规警示教育。师德制度是师德价值理念的凝结和蕴藏,通过教师的行为不断得到显现和传导,使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对高校教师的师德养成具有推动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国家陆续出台《日博体育,日博best365官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日博体育,日博best365官网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多份文件。在教师招聘、引进、年度考核、职称评聘、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等工作中,都有对师德师风的考评,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在高校,一方面是通过遵规守纪的典型示范引领,激发教师的尊严感、自豪感、认同感,如高校通过微信公众号开设“导师说”专栏,师生进行“云对话”,谈理想、讲信念,谈读书、讲学术,展现教师“教学问、教做学问、教做人”的师德风采;另一方面是通过师德失范的惩戒教育,让教师对师德制度心有敬畏,杜绝师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三是高校要营造师德养成的良好师风环境氛围。高校的师风环境是教师师德状况的重要表征,师风环境是风向标,对教师的师德行为能产生淳化的激励作用或是抑制的消解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高校要淳化师风,激发教师的崇高师德感,让教师感受到守护师德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要警惕“破窗效应”,妥善处理师德失范事件,抑制师德失范行为对师德师风养成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之,高校要长期精心组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专题教育活动,通过选树典型、引导示范熏染等教育措施,增强教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潜心教书育人。高校教师也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主动进行师德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道德知识、道德智慧和师德认识水平,努力做“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作者:天津师范大学 刘艳霞)
来源:天津教育报 2023年6月21日 A3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