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 | 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重大原则。这五条重大原则内涵丰富、逻辑严密、整体有机,是对党和人民长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宝贵经验的集中概括和科学总结,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发展规律的客观揭示和深刻把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引。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这五条重大原则,对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始终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由谁领导”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性质、道路抉择和发展模式,关系着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和最终成败。与西方现代化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由资产阶级主导的现代化显著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开创者和各项事业的领导者,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所在、优势所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所在、关键所在。
高铁列车行驶在油菜花海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是顺应中国社会向现代化发展变迁的历史选择。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轰开中国大门的同时,也将近代中国卷入了西方现代化的大潮。但是,这种打上裹挟和被迫标签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在帝国主义列强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以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等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注定是行不通的。尽管地主阶级洋务派与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等各种政治力量轮番登场,内阁制、多党制、议会制等都付诸尝试,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的理想总是无法实现。在呼唤由先进理论武装的先进领导力量的境遇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出场,使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这彻底破解了中国向现代化转型中陷入无所适从和集体性迷失的困境,深刻改变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前途命运。
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是不断探索中国通往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创造。一经诞生,党便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承担起引领和推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伴随立党、兴党、强党的百年历程生成定型的,依托于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主体自觉和创造活动。从新中国成立前的“必须有步骤地解决国家工业化的问题”的初步思考,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命题,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阐释和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基本特征、目标任务与重大原则等。党在探索和开拓现代化发展中持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系统回答和揭示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怎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现代化理论上的历史性飞跃,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循序渐进、稳步前行的科学指引与行动指南。
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是取得中国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历史必然。一个国家和民族现代化领导力量的强弱优劣,归根结底要看它是否促进和推动了这个国家和民族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纵观百年奋斗史,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是历史必然,就在于党领导人民不断开拓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境界。党带领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在现代化上由被动转为主动、由落后走向赶超的事实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确保正确方向、凝聚磅礴力量,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旗帜引领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在资本主义率先开启人类现代化进程后的近200年里,“西方化”一度成为“现代化”的代名词,成为众多西方学者认为的“模板”和很多后发国家照抄的“范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唯一性的神话,摆脱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桎梏窠臼,为人类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更多参考示范和经验借鉴。新征程上,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人间正道,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才能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独立自主的现代化。现代化道路是抄不来、搬不来的,一个国家和民族适用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根本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模仿依附、亦步亦趋只会受制于人、落后于人。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现代化,是党带领人民在深刻认识现代化建设规律基础上自主选择的结果,是在自立自强基础上吸收借鉴的产物。它把握人类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必然趋势,反映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把体现人类现代化共性和展现自身国情个性相统一,把走自己的路与发扬现代化有益成果相结合,根植中国场域、立足中国实际,在批判性继承一切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开放包容的现代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不是单选题。”从发展逻辑来看,现代化先发的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顺序发展的过程,而现代化后发的中国是一个“并联式”、叠加发展的过程。这一“串联顺序发展”与“并联叠加发展”的重要区别,既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非线性的共时并行,超越西方单线性历时顺行的现代化,也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共赢的协调发展替代西方零和的失调发展的现代化。这不但使我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在很多方面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为中国在现代化的赛道上实现从“后发国”赶超“原发国”的跃迁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摒弃了西方现代化拿一种目标或价值和另一种目标或价值做交易的惯用发展方式,以内蕴的新发展理念和系统观念,提供了转变传统单向度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思想指引,提供了从整体上消解西方现代化由于物质与精神、人与自然失衡而造成的无序混乱的路径示范。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始终在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同时谋求自身发展的现代化。它没有侵略称霸的基因,不是以牺牲他国利益来换取本国的发展,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下为人民与为人类、为民族与为世界的历史自觉和有机统一。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合作不要对抗,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历史奇迹的必然结论,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在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中,中国式现代化破除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跳出对外扩张的历史循环、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思维定式,摒弃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找到了一条高举和平发展旗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现代化新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立场
立场问题是现代化建设中方向性、原则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站在谁的立场就决定了它代表谁的利益、体现谁的意志、维护谁的权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领导力量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以人民性为鲜明品格和显著标识,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真理光芒,根本上是坚持人民至上、坚守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现代化。
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为了人民的现代化。为了谁,是检验现代化性质的“试金石”,也是区分现代化宗旨的“分水岭”。发轫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在推动西方国家实现文明转型的同时,也决定了西方现代化在各个领域必然秉持资本立场、遵循资本逻辑,虽然伪装出“普遍利益”的外表,但实质不外是资产阶级而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任务上以为人民服务为第一职责,在发展内容上以人民需要为第一选择,在发展标准上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在发展归宿上以人民福祉为第一目标,在发展过程上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根本路径。它立足人民根本利益,实现了现代性与人民性的内在统一,使现代化服务于人民,不断为人民谋幸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不但与披着华丽“人民”外衣而实质上却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西方现代化形成鲜明对照,而且是对从虚假的“物的现代化”走向真正的“人的现代化”的深邃探索。
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依靠人民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和决定中国式现代化前进的根本社会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人民创造的,凝结着创造性回答现代化之问的人民智慧,凝聚着在百年探索历程中开创和开拓现代化之路的人民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因人民而生成存在,也因人民而发展兴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
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从量的规定上是各阶层各民族各地区的全体人民从现代化中受益,是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掉队、人人享有、各得其所的现代化;从质的规定上看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在内的各方面各领域现代化成果的全面享有,是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全方位需求的现代化。它以其现代化成果全民共享和全面共享的鲜明特色,为打破西方现代化下少数人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的宿命和克服西方现代化物质丰裕却精神贫瘠的内在弊病,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活力之源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个自我满足和自我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在变革和交往中不断发展的体系,必须不断打破本本教条、冲破条条框框,始终保持前进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作为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活力之源。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才能有强大动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才能顺利实现。
深圳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必然结论。中国式现代化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同向共进。从开启和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40多年来,改革开放以其对中国的革命性塑造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生机活力,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五位一体”更加全面平衡协调推进,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的蓬勃发展,正因为坚持改革开放,廓清了困扰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打破了束缚实践发展的体制桎梏,中国式现代化才能不断变革社会关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伟大觉醒中迎来伟大飞跃。
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在看到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等诸多领域还存在一系列更深层次、更加系统和更为复杂的难题。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才能摆脱僵化保守思想观念的束缚,冲破陈旧体制机制的藩篱,解决好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改革不适应生产力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和一切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现代化有益成果,才能持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支撑。
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同世界交融互促的必然选择。中国正是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立足自身社会现实,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探索“跨越卡夫丁峡谷”,走出了一条体现历史多样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时空场域,各民族国家成为一个整体的历史趋势不可逆转,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与各民族国家互联互通、共融共进中不断发展的,既通过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而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也因为各国人民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而被世界历史进程深刻影响。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和开放的互促中不断发展进步是历史必然,封闭排他只能孤立落后。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才能更好地把握战略机遇、化解风险挑战,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更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作为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社会意识,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特质,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格,也是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内核。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性交汇,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既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一系列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斗争精神有效应对前进中的各种复杂变化和矛盾阻力。
斗争精神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斗争史,斗争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开创、捍卫、坚持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也正是在斗争中,中国式现代化获得了生成和发展所必须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等条件。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成就,体现了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构筑的包括建党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丝路精神等伟大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历史充分证明,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精神底色和象征符号,是党与生俱来的精神基因和鲜亮标识,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保持旺盛生机和持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正能量。
斗争精神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姿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将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这就要求必须坚持斗争精神,只有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才能在破解发展困境中求得生路和出路,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境界。
斗争精神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越是伟大的事业,越需要伟大斗争。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化解风险、克服阻力、解决问题,就必须充分发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增强斗争本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形成在党的领导下全体人民砥砺奋进的强大合力,为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险阻注入强大力量。唯有如此,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新的伟业。
作者:秦龙,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维光,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