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 系统推进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11-2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这一重要论述明确提出了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为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师范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力量,肩负着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引领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使命担当。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就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筹好教育强国的目标方向和师范教育的时代使命,统筹好教育强国的建设实践和师范院校的改革创新,切实发挥好“工作母机”的战略基础作用,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师范力量。

1.“六大特质”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方向指引

思政引领力关系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也是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根本保证。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强化思政引领力,有助于我们党牢牢掌握学校思政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不断创新思政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广泛凝聚共识,汇聚起建设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

人才竞争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核心要素,关系着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战略主动权。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强化人才竞争力,有助于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助力我国人才优势充分发挥、人才活力全面涌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撑。

科技支撑力关系着科技与教育的相互赋能,是产生更多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成果、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根基。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强化科技支撑力,有助于我国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向教育实践高效转化,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引擎。

民生保障力关系着教育为谁服务、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强化民生保障力,有助于加强对农村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教育支持力度,健全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区域、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

社会协同力关系着社会各领域各渠道教育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协同育人既是发挥社会力量打造育人合力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强化社会协同力,有助于推动教育更加贴近人民需求,并健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作的新型育人模式,进一步提升全社会支持教育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国际影响力关系着教育的国际认可度、知名度、接受度,既是推动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题中之义。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强化国际影响力,有助于提升中国教育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和接受度,在深化教育领域国际合作中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2.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师范教育

师范教育为教育强国建设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师范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主力军,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主阵地,在提升我国教师队伍质量、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办好师范教育,为广大农村、中西部边远地区输送大批优秀师资力量,对于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另一方面,办好师范教育,建强做优教师教育,系统造就一大批高质量教师队伍,并在教育改革中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为教育强国建设打造坚实底座。

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前行动力。师范院校既要聚焦教师教育的主责主业,承担起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重大使命,也要发挥好自身学科、科研和人才优势,服务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师范教育是本地区基础教育的重要支撑,可以通过主动融入基础教育体系,探索基础教育发展规律,建立健全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体系,为本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师范教育也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可以通过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并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等,有效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师范教育是展现教育改革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有机组成部分。师范院校既是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镇,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组成部分,是不断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的重要推动力量。一方面,师范教育稳步扩大“走出去”步伐,通过帮助和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基础教育发展,分享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经验,贡献基础教育的中国智慧,持续推进我国深度参与全球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另一方面,师范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师教育体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教师教育课程,同时将家国情怀、行为世范等品格纳入教师资格标准,彰显具有中国品性和中国风格的教师资格体系,增强我国教师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在全球教师教育中的话语权。

3.以“六大特质”为引领推进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

强化思政引领力,构建师范教育全面育人新格局。师范院校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组织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职责,把党的领导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着力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的全环节,持续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体制机制;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以全链条、高质量、内涵式思政“金课”体系提升思政课效果。师范院校是未来教师的摇篮,要向师范生传递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希望的理念,紧紧抓住“拔节孕穗期”教育青少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筑牢青少年明哲理、辨是非、增自信的理论基石,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强化人才竞争力,打造人才发展良好生态。一方面,师范院校要以培育“大国良师”为己任,深入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始终坚定“师范为本”的办学定位,旗帜鲜明地把师范教育作为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塑造良好的师范教育育人环境,推动教师教育课程的系统构建,把教师教育理论研究与师范人才培养实践相结合,把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和践行有机融入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各领域,教育引导师范生树立崇高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理想,源源不断为基础教育输送堪当大任的“四有”好老师。

强化科技支撑力,统筹推进师范教育、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师范院校要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聚焦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双轮驱动”,建立健全以国家战略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牵引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实现路径,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着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强化民生保障力,赋能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方面,师范院校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发展教育,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和优质资源共享作为建设重点,制定落实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行动方案,着力加强对民族地区、乡村地区优秀教师的培训,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另一方面,师范院校要落实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打造“教师教育共同体”,建立师范人才培养协同机制,积极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同时,以教育数字化推进跨区域、跨学校的优质资源共享,不断缩小义务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强化社会协同力,助力师范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师范院校要聚焦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重大需求,系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学科布局、调整专业结构、创新课程体系,并与时俱进地健全完善教师教育发展体系,构建联通高校、区域、社会与中小学的专业研究和师资培育平台,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使师范院校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师范院校智库要锚定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依托学科、人才、科创以及社会各方面资源优势,深化区域发展和教育协同发展研究,切实以教育改革新成效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强化国际影响力,持续推动高水平师范教育对外开放。师范院校要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着力加强教育的国内外交流,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境外一流教育资源,助力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处理好“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着力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积极回应相关国家人民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不断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教育交流合作,向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全球教育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作者:曲凯,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来源:2024年11月28日 光明日报 第6版

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4-11/28/nw.D110000gmrb_20241128_1-06.htm

 

上一条:津云 | 天津师范大学在蓟州区别山镇办“村晚” 下一条:中国体育报 | 展运动风采 民族体育伴青春飞扬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邮政编码:300387

津ICP备09008453号-1|津教备0385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560号|事业单位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