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以“师生同行”开创实践育人新局面


发布时间:2022-09-15

新闻传播学院消息(通讯员 高宇)暑假期间,新闻传播学院师生赴天津市静海区独流镇开展“不忘来时路 再踏新征程”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师生同行,深入社会、深入乡村,在静海区独流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社会实践中感悟发展成就,聚焦青年力量,鼓励青年学子立足技能成才,以专业特长赋能乡村振兴。

师生同研同行 共上思政大课

实践队员第一站来到静海区独流镇政府,与工作人员开展座谈。在座谈会中,实践队员了解到独流镇的历史情况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取得的成就,以及当前推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座谈会内容,实践队员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走进天津师范大学原驻村帮扶的独流镇北刘村和六堡村感悟乡村新变化,挖掘实现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密码”。

实践队员走访慰问了北刘村“五保户”刘桐明老大爷,当看到刘大爷窗明几净的新家,听他动情讲述完成脱贫攻坚以来的帮扶举措和生活变化,队员们都对“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在与村民的交流访谈中,实践队员还得知在独流镇政府、天津师范大学驻村帮扶工作组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六堡村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村民们休闲散步的“月下荷塘”,北刘村拔地而起的党群服务中心已经成为了党员和群众之家,修整一新的马路和新装的路灯让村子更加整洁的同时也方便着大家的出行。

“没来到村子之前,‘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只是思政课上的一个名词。听到村民的讲述,真切地见到今昔变化,这里真实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基层工作人员和帮扶干部在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努力,而我们年轻人能做的确实还有很多。”实践队员杨博文说。

“此次驻村走访是将学校的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用身边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小故事阐明思政课中的大道理,让我和学生们都受益匪浅。”带队教师高宇表示。

青年互动互通 传递榜样力量

为了更好地解答象牙塔中的青年人在“我能为国家做什么?”“我要为国家怎么做?”的青年之问,此次社会实践将镜头聚焦到“乡村振兴中的青年人”中寻求答案。实践队员运用两天的时间,对独流镇基层青年“一肩挑”书记、青年农村产业带头人、青年农民、原驻村工作组成员、青年传媒从业人员、暑期支教大学生等十余位先进典型进行了采访报道。采访深入挖掘了青年人在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中日博体育,日博best365官网明确使命定位、协调压力与动力、实干担当化解迷茫等方面的答案和故事。每日采访结束后,实践队员将采访素材进行剪辑制作成便于展映展播的视频,以更好地发挥宣传效果,启迪青年。

 

在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员集思广益策划并与静海区融媒体中心合作录制了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为主题的《青年圆桌派》节目,从“爱国”“使命”和“奋斗”三个篇章展开,对当下就业价值观、“佛系”与“内卷”等社会热点话题展开深刻地讨论,倾听青年声音、回答青年困惑,录制取得圆满成功。

校媒联合联动,专业赋能振兴

在与独流镇政府的对接与座谈中,实践队员了解到当前当地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在农业产业宣传推广、非遗传承与宣传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短板。对此,实践队员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利用所带设备对独流镇的28个行政村、春光农场等进行实景拍摄,制作宣传片2部,拍摄素材全部无偿送给当地村庄和企业,用于推广宣传。

为了克服宣传局限,发挥更大宣传效力,实践队走访参观了静海区融媒体中心,实践队员在参观学习的基础上,校媒针对当前非遗传承与宣传的短板不足联合联动,着力挖掘静海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达成联合拍摄《沿着运河看静海》栏目之老手艺人系列节目的合作计划,目前已初步完成对独流老醋、独流史记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拍摄。实践队员用这种方式将非遗文化推广开来,助力产业兴旺,以专业技能助力乡村振兴,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照片由新闻传播学院提供

编辑:夏然


关闭

快速链接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邮政编码:300387      
津ICP备09008453号-1|津教备0385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560号|事业单位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