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师大
  

天津日报 | 研究欧洲历史“最终是为了中国”


发布时间:2024-05-24

研究欧洲历史“最终是为了中国”
——记我国欧洲经济社会史研究开创者侯建新教授

侯建新教授主编及专著代表作

与侯建新老师的师生缘分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我们刚入大学殿堂便有幸拜读侯老师的著述,实话实说,有些似懂非懂,只是感觉老师学问很高深。在那段时光里,侯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们深刻领悟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种人文关怀不仅为我们打开了广阔的学术视野,而且让我们懂得了学术研究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对我们来说,老师的唤醒是一种幸运,由此坚定信念追随侯老师读硕、读博。后来入职天津师大,侯老师更是我们人生的导师和榜样。他时常勉励我们:无论入职早晚、悟道迟早,做一个学者要心无旁骛,拥有学人职业精神。这句话至今萦绕在耳畔。

侯老师生于1951年,中学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这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浓烈爱国氛围深深感染着他。“文革”中断了他的求学梦,却让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了更多思考:曾经辉煌的文明古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当欧美国家走向工业化和近代化时,中华民族为何徘徊不前?恢复高考后,侯老师带着这个“时代之问”考入天津师大历史系,矢志学术报国。

1982年本科毕业后,侯老师留校任教,经过几年摸索就开始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经过近10年的潜心研究,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现代化第一基石——农民个人力量与中世纪晚期社会变迁》于1991年问世。他深入考察英国农民个体与社会转型关系,并同我国明清时期相比较,希望从中为旧中国落后根源找到答案。革命前辈、著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陈翰笙老先生对这部著作给予高度肯定,陈翰老说,侯建新“用一系列数据证明,是富裕农民支撑了英国最初的资本主义,这对纠正世人的偏见是一个功劳”!

1991年,侯老师留学英国,正逢国内企业到海外招揽贤才。当时高校教师收入微薄,每月工资仅一二百元,工商业界收入极具吸引力,但侯老师却毅然回绝了跨国公司的高薪聘请,选择继续追求他的学术理想。

为了更深入比较中英乡村发展,侯老师连续在1995年、1996年利用寒暑假,两次带队赴冀中农村实地调研。当时经费有限,条件非常艰苦,“盛夏时节蚊虫叮咬,冬天又没有暖气”,夜晚团队成员和衣而眠,睡过小旅馆,挤过大车店,甚至在村手术室里将就过夜,侯老师却甘之如饴。与高薪的舒适生活相比,更吸引他的是当地农户的真实生存状态、生产消费水平。这些资料数据后成为其著作《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中的一部分,该书亦作为我国比较史学经典之作而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由外交学院承担翻译,将由世界知名人文社科出版机构、已有近二百年历史的英国劳特里奇出版社出版。

这些年来,侯老师先后主持了“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一五”4项国家社科项目,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2年,侯老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欧洲文明进程研究”中标,这是天津师大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侯老师任首席专家,研究团队由来自北京大学、伯明翰大学等12所国内外高校、学术机构的学者组成。该项目于2019年顺利结项,成果总计16卷,学界普遍认为这是西文世界之外,用中文书写的欧洲文明研究成果中最系统、最完备的一部多卷本著作,代表了我国学界对欧洲文明的最新前沿认知。2021年年底,侯老师又主持了第二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古中国与欧洲文明比较”,继续推进这一主题研究。

侯老师对圈地运动的研究突破了传统认知模式。首创欧洲文明“元规则”概念,这些始基性规则“使欧洲成为欧洲”。从欧洲的发展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我国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借鉴,侯老师执着坚守,初心不改,研究欧洲历史“最终是为了中国”,在他百余篇高水准的学术论作中,始终贯穿着这一不变的追求。

作为阶段性成果,侯老师的论文《圈地运动与土地确权——16世纪英国农业变革的实证考察》《中世纪与欧洲文明元规则》连续入选2019年度、2020年度“中国历史学十篇(组)优秀论文”,在学界引起热议。能够连续两年入选这一评比,在当时他是唯一取得这一成绩的学者。截至2022年,侯老师的研究成果4次获得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及教育部人文社科奖,两部著作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研究生教材。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侯老师不仅是知识渊博的学者,更是教书育人的典范。他的讲授贯通中西,视野宏大,启发思考。大到欧洲文明起源,小到中英农民的日常饮食起居,教学中的鲜活案例他信手拈来,娓娓道来。这些知识最终又落脚于现实关怀,将爱国情怀点点滴滴渗入学生们的心田。

侯老师注重培养学生从现实出发的问题意识,指导的学生论文多次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培养的硕士、博士很多进入双一流高校,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评价,有些已经成为所在高校世界史学科的骨干乃至带头人。直到现在,侯老师还在教学第一线,坚持上学科基础课,为的是夯实学生们的专业根基。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侯老师倾注大量心血在本科生培养体系的建设上,主张对本科生要给足专业压力,不可放任自流;人才培养要服务于国家大计。凡是对学生培养有好处的事,他都不计大小,乐意去做。在他的倡导下,天津师大历史文化学院于2005年率先实现世界史本科单独招生,并在2015年创建了“世界史-外语”双学位班,让世界史专业本科生同时接受外语专业训练,成长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在2019年的第一批毕业生中,许多同学成功拿到了一些海内外名校的录取通知书。2019年,天津师大世界史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双万计划”,成为全国首批四个历史学专业建设点之一。2022年,天津师大世界史学科入选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和天津市“顶尖学科”。自2004年以来,天津师大保持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会长单位已满20年,世界史学科地位一直比肩北师大、复旦、武大、南京大学等高校。这些成绩和侯老师几十年来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民族复兴,教育是基础,正确的历史观是基础教育之魂。对于基础教育教材工作,侯老师也同样责无旁贷、肩负重任,他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潜心学术,服务社会,通过自己卓有成效的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在基础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受教育部委托,作为全国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第一召集人,侯老师主持修订课标;为建设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他主持编写了新的全国义务教育《世界历史》(九年级上下册)教科书,该教材于2021年荣获全国首届优秀教材特等奖(基础教育类)。

在重视学术的同时,侯老师也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长期在院里开展“学人教育”活动,把教师们组织在一起,为大家的项目申请书把关、提修改意见。他一直勉励青年教师在学术研究上立大志,“要像荒漠掘井,只有矢志不移,才能找到甘洌的清泉。”在他的带领下,天津师大世界史学科硕果累累,今天已成为国内欧洲文明研究和世界史人才培养的高地。

侯老师不仅为天津师大世界史学科倾心竭力,而且还倾心于全国史学学科的发展。2001年,他把“经济-社会史”引入我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领域,以长时段时域、底层向上看的视角,经济与社会相贯通的方法,考察中世纪晚期以来的西欧社会转型。他创办的《经济-社会史评论》,如今已成为影响广泛的专业学术刊物,2021年入选CSSCI来源期刊,2022年入选中国社科院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成为全国世界史学人交流创新的重要学术平台。

侯老师常说,一个社会必须要有一些人甘坐冷板凳,专注做基础性研究;他告诫我们对学术和专业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历史其实离我们很近”;他多次呼吁大力发展世界史学科,服务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正是在他与诸多学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世界史专业在2011年从二级学科升为一级学科。

几十年来,侯老师严谨治学、追求真理、执着于学术研究,从不为名利所累,为学生们树立了学人典范,更堪称当下史学科研工作者的楷模。侯老师是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历史学家之一,他说过要做一个学术“守望者”,守的是学人拳拳报国之心,望的是文脉传承、民族复兴,彰显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境界,值得吾辈学习和传承。

(作者:赵文君、谷延方,均系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教师)

【学人小传】

侯建新,1951年生人,著名历史学家,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院长、资深教授,曾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第五、第六届成员,第七届世界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2019年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来源:2024年5月24日 天津日报 第12版

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4-05/24/content_143100_837774.htm

 


关闭

快速链接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邮政编码:300387      
津ICP备09008453号-1|津教备0385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560号|事业单位标识